在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,2012年至2021年,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.2%,保持中高速,特别是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率先回升,拉动制造业较快恢复。截至2021年底,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.51万家,比2012年增长近45.30%;资产总额、营业收入、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.83万亿元、26.47万亿元和1.57万亿元,比2012年增长92.97%、47.76%、28.84%。
同时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2021年,装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万亿元,同比增长18.58%;造船三大指标保持领先,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;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.2亿辆增长到3.1亿辆,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。
作为我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,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。从市场规模看,今年1月至7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.9万辆和319.4万辆,累计推广数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攀升至1227万辆。从技术水平看,大规模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70瓦时/公斤,相比2012年提高1.3倍,全新设计、正向开发车型成为主流,部分车型续驶里程超过700公里。
从企业品牌看,2021年全球十大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有6款,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6席。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达到81.2%,比2021年提高4.8个百分点。从配套环境看,累计充电设施数量由2012年底的1.8万个,大幅增加至今年7月底的398万个,建成换电站1625座。建成超过1万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,基本实现退役电池就近回收。
“当前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,但仍存在支撑能力不强、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。”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,下一步,工信部将贯彻“双碳”目标,编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,优化“双积分”管理办法;加快新体系电池、车规级芯片、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,推进“车路网云图”一体化发展;健全回收利用体系,提升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;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,组织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,完善标准体系,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。
机器人被誉为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”,其研发、制造、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。十年来,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,极大改变了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。
2021年,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,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.6万台,比2015年增长了10倍,其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、168个行业中类。精密减速器、智能控制器、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取得重大进展,太空机器人、深海机器人、手术机器人等高复杂度产品实现重要突破,行业内101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加快发展壮大。
近年来,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。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,其数字化转型成为牢牢掌握装备制造主导权、开辟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的必然选择,以及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的迫切要求。
据了解,工信部将制定发布专项政策文件,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发展。“要加快突破装备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,补齐基础零部件、关键软件短板弱项,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,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。”王卫明说,应聚焦重点领域数字化需求,加快智能装备工程化和产业化,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装备,升级换代一批新型装备,原创发展一批前沿装备。面向数字中国建设场景,开展装备数字化应用场景示范,形成成熟经验和模式,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品迭代升级。统筹推进标准制定、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,壮大市场供给主体,打造特色智能装备产业集群,优化产业发展环境。
联系人:袁经理
手机:15358015206
电话:051088995206
邮箱:ziyu.yuan@ae-semi.com
地址: 无锡市新吴区创新创意产业园C栋333-335、337室